前幾天,一場公益講座結束後,回家時,有位朋友提出他的困擾,希望能一起討論:

「在目前的公司裡,他接手了幾項專案。近來,與同事的互動不順遂,甚至發生了幾次重大衝突,讓他感覺到力不從心。為何在問題的溝通上,總是難以取得共識?」

我想,這是許多人在各種關係上經常會遇到的議題。

 溝通1.jpg

在NLP裡,除了可用思考模式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)及後設程式(對於訊息,每個人都各有其過濾系統--刪減、扭曲、一般化作法)等工具為輔助外,我們也可以運用「信息的回饋與差異」來進行調整與轉化。

這讓我想起,毛老師在「改變現狀的行家-NLP」堂課裡經常提及的「系統回饋信號差異」的討論與應用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,「人、斧頭與一棵大樹」的譬喻。

 

「人拿斧頭砍樹」,這是一個運作系統。

「在每次落斧後,所砍到的位置可能都不一致」,這是一個現象。

 

「是什麼在決定斧頭落下的方向?」

是大腦在做決定?還是每次落斧處的差異化訊息在決定?

當你在選擇調整落斧角度或方式,這是你的大腦在控制,還是通過落斧處的訊號差異?

 

大腦,是一個「接受指令」與「執行指令」的一個單位,而不是一個「判斷」的單位;

判斷的單位則是來自「系統回饋的信號」,是「系統回饋的信號」在主導這個系統產生這些現象。

亦即,人是通過這個訊號的回饋(每次落斧的位置),來決定下一斧落下的角度、使力方式等。

 

你跟同事兩個人,這是一個系統,你們目前相處的狀況(現象)是:因意見不一致而產生嚴重衝突。

工作中的你,可能時刻煩惱著明日見面時的「對應」方式。

但真實情況卻是:你遇見他了,他竟突然和顏悅色地跟你道歉、表達善意。

這一切的發生,跟你原先所設想的,產生了「差異」。

由於這「信號的回饋」是具差異性的,因此,也導致你突然地改變「應對策略」。

如:調整成較為柔性的互動模式。於是,你也回饋了有差異性的信號。

 

人的改變,永遠是來自系統回饋的信號,而不是來自於大腦主觀的認知。

就以「人舉斧頭砍樹」例子來說,為了想要將樹快速地砍下,便要設法找到系統回饋的差異信號,如每次落斧後的結果與前一次有何不同?下一次,又該如何調整?

當你不斷地找到或覺察到系統回饋的信號時,調整、改變與轉化才會發生。該律則同樣適用於生活各層面、各個學科 

在人的互動模式與系統裡,也是因覺察到對方有「不一樣」的訊號時,「不同的回饋」才會發生。

在「反覆溝通」的模式裡,想要讓原有的「現象」改變,便要讓對方看到、感受到,「我(系統)的改變」,例如,「我跟他說話的方法、態度跟以前不一樣了」;也或許是,我能試著「用陌生的眼光,來看熟悉的事物」了。

 

NLP裡,有個重要的律則:

舊的做法,只會得到舊的結果」。做法不同,結果才會有所不同。

亦即,若我們的行為模式、思考方式仍跟以前一樣,無差異化,對方會如何呢?

這意指,當我們要改變他人時,自己必須要先做調整。

「自己要先做調整」,並非意指要容忍、要卑躬屈膝,

而是在這件事裡,讓自己成為主導者。

因你瞭解這個遊戲是怎麼玩的?這個律則是怎麼走的?

 

【毛語錄】第二條:「信息之所以成為信息,是因為差異」,

當彼此覺察到了「差異」,便可能改變互動「程式」,從改變連結的方式,進而改變彼此的「關係」。

在這個「關係、溝通狀態」裡頭,

你若是扮演主導者,便能取回主動權----

主動調整自己的狀況,並讓自己站在一個更有效的位置上。 

arrow
arrow

    夏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